官方网站:http://admission.bit.edu.cn http://www.bit.edu.cn/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在北京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双核”校区已建总建筑面积185.23万平方米。设有21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8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坚持德育为首、着力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立足国防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勇于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合作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7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五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持续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办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立德树人,红色基因浸育一流英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寰宇+”(“SPACE+X”)计划,全力构建智慧教育视域下全人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持续提升。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领导拔尖人才。大学生足球队加冕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十一冠王”。学校整体生源质量位居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
优化育人资源多维提质。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设有本科专业78个,实现全面一流,其中国家一流专业48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发起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十三五”以来,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全国优秀教材奖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1门,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5人,研究生获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202篇。
双创教育实践树立标杆。北理工学子在国内外创新创业赛事中连续夺冠夺杯,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两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捧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两夺阿布扎比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牵头建设单位。
矢志创新,科技立功诠释报国担当
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校坚持“锚定战略、前瞻布局、强化特色、创新超越”的科技创新工作方针,持续实施“有规划、有组织、有质量”的科研,在高能物质、科学探测、无人智能、跨域机动等战略性核心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特种材料等基础性前沿方向具有明显优势,科研成果量质齐增,科技创新屡屡取得新突破。
勇做科技创新排头兵。学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深度参与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火星探测、新一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社会治理、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全面服务国家重点领域能力发展建设;打造了“中国复眼”等一批“国之重器”,承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牵头建设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学校年均科技投入保持在50亿元以上,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稳居国内前列,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连续三年一等奖“不断线”;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6个典型案例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
厚植沃土,队伍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以新机制创一流人才高地。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营造“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学校特色的“预长专”教师聘用新模式,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以“师承效应”“头雁效应”“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动以校引人、以业育人、以人聚人,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学校实施“‘三个五’人才工程”,打造“54321”创新人才金字塔,现有教职工5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汇聚了42名两院院士、450余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高层次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1%。近年来,连续三届院士增选“不断线”,三位高水平外籍教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已形成群贤毕至、班行秀出、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优势。
特色鲜明,学科发展绽放勃勃生机
学科建设释放新活力。学校坚持“四个面向”,遵循“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建设方针,统筹兼顾“学术追求”与“行业引领”,持续弘扬学科发展特色,逐步形成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工理管文医协同发展格局。
学科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33个一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4个工程博士类别。物理学新增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以珠峰高峰学科为主干,建设“6+7+2”特色学科群,加快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互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珠峰学科稳居全国高校前列,4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1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多元共赢,对外合作开创崭新格局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坚持与全球伙伴共融共赢,广泛深入联结世界,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与6大洲78个国家和地区的382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100余所合作院校设立各类学生交流项目。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留学北理”品牌,国际学生规模超过2800人,生源国覆盖全球四分之三的国家。
产学研合作实现全面跃升。学校以优势学科对接社会优质资源,整合创新要素,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校地合作机构持续产出一流成果,建设了重庆创新中心、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等一批综合性校地合作创新平台。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个服务”,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保持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绿色高质、追求卓越的宜学宜教生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截至2023年11月1日,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公室,联系电话:81381368,68912024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 | 签署协议时间 | 学校 | 签署协议时间 |
北京大学 | 1998.5 | 中南大学 | 2001.2 |
清华大学 | 1998.5 | 大连理工大学 | 200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999.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001.9 |
南京大学 | 1999.7 | 重庆大学 | 2001.9 |
复旦大学 | 1999.7 | 四川大学 | 2001.9 |
上海交通大学 | 1999.7 | 电子科技大学 | 2001.9 |
西安交通大学 | 1999.9 | 中山大学 | 2001.10 |
浙江大学 | 1999.11 | 华南理工大学 | 2001.1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999.11 | 兰州大学 | 2001.12 |
北京理工大学 | 2000.9 | 西北工业大学 | 2002.1 |
南开大学 | 2000.12 | 东北大学 | 2002.1 |
天津大学 | 2000.12 | 同济大学 | 2002.6 |
东南大学 | 2001.2 | 北京师范大学 | 2002.8 |
武汉大学 | 2001.2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3.9 |
华中科技大学 | 2001.2 | 中国农业大学 | 2004.9 |
吉林大学 | 2001.2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二期 |
厦门大学 | 2001.2 | 中央民族大学 | 二期 |
山东大学 | 2001.2 | 华东师范大学 | 二期 |
中国海洋大学 | 200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二期 |
湖南大学 | 2001.2 |
1995年12月,第一批入选“211工程”的大学共15所: |
1996年12月,首批增加12所。总数变为27所: |
1997年12月,第二批(67所): |
2005年,第三批(12所): |
第四批(1所): 陕西师范大学 |
第五批(5所): 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 |
专业学院(个) | 21 |
书院(个) | 9 |
校园面积(万平方米) | 340 |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 230 |
固定资产总额(亿元) | 110 |
图书馆馆藏(万册) | 283 |
电子图书(万册) | 172 |
电子论文(万册) | 951 |
电子期刊(万册) | 136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个) | 33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个) | 33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个) | 4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个) | 15 |
博士后流动站(个) | 22 |
本科专业(个) | 78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个) | 4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个) | 5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个) |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个) | 15 |
北京市重点学科(个) | 9 |
国防特色学科方向(个) | 10 |
北京“高精尖”学科(个) | 3 |
“双一流”建设学科(个) | 4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个) | 48 |
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个) | 10 |
北京市级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个) | 3 |
国防重点建设专业(个) | 5 |
国家级特色专业(个) | 10 |
国防特色专业(个) | 24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个) | 10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个) | 18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个) | 4 |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数(个) | 18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基地(个) | 8 |
教职工总数(人) | 5855 |
专任教师(人) | 2685 |
院士(人) | 42 |
博士生导师(人) | 1382 |
国家级创新团队(个) | 41 |
全日制在校学生数(人) | 33953 |
本科生(人) | 15201 |
硕士生(人) | 11986 |
博士生(人) | 6766 |
学位留学生(人) | 1420 |
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 5 |
国家级教学团队(个) | 6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 33 |
国家级一流课程(门) | 61 |
国家级精品课程(门) | 14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门) | 10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门) | 9 |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门) | 15 |
全国优秀教材奖(项) | 7 |
国家级规划教材(项) | 23 |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个) | 8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项) | 44 |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个) | 4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 7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 14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个) | 16 |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个) | 4 |
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个) | 2 |
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个) | 2 |
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建设基地(个) | 2 |
2022年度科技经费投入(亿元) | 61.32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个) | 21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个) | 81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 8 |
其中:牵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 5 |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动方山县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扎实做好学校定点帮扶工作,11月15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庞思平带队赴山西省方山县调研指导,并召开定点帮扶工作座谈会。校长助理、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阎艳陪同调研并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方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淼焱主持。
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高鹏表示,方山县与北理工结对帮扶的八年来,学校帮助方山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他谈道,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在基层治理、产业升级、人口增收、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希望在后续帮扶工作中多方联动,共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助推方山工业产业转型发展;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激发文旅产业融合活力;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支持方山教育事业发展。
庞思平表示,学校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八年来,与方山县勠力同心,在基础教育、数字技术、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一系列品牌工作效应逐步显现,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可。在方山县和北理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会同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进行的考核评价中,2022年度等次被评定为“好”。他谈道,北理工将持续围绕方山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教育人才全面振兴等方面推进定点帮扶工作落实落地。一是要扛牢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在定点帮扶工作中转化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二是要统筹多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拓展提升前期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加大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投入,全面提升方山县教育文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北理工挂职干部要进一步抓实作风建设,提升工作实效,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定点帮扶工作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确保各项帮扶举措落地见效。
北理工派驻方山县挂职干部欧阳哲汇报了北理工帮扶工作情况。
调研期间,庞思平一行参观了“青振方山——北京理工大学方山县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成果展”,深入了解实践育人工作情况,考察了北理工智库合作基地、北理工科技人才工作站等,并与方山县委书记周小云一同前往方山县职业中学看望慰问了北理工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庞思平对支教团同学表达了三点期望,一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做好这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深刻认识到教育播种的重要意义,用爱在学生心里树立“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动力;二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做好这件终生受益的事情,从学生转变为教师,要转换思维、提升能力,对未来人生旅途和事业发展是宝贵的财富;三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做令自己终身自豪的事情,在教学中传递“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对困境要敢于攻坚克难,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有所受益,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党委组织部、校团委、设计与艺术学院有关负责人及北理工驻胡堡村第一书记陈飞参加座谈会并陪同调研。
(1)负责本科招生与培养工作,做好本科教育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与规划、教学基地建设、大类培养改革等工作;
(2)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质量体系保障工作,负责专业评估认证、教学评奖评优、外聘教师管理、基础课助教聘用管理等工作;
(3)负责教学日历编制,学生学籍、成绩与毕业管理工作,负责学生注册、学业警示、学位报送、学历学位证书管理、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
(4)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
(5)负责统筹全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做好书院制大类培养改革以及各书院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做好教学专项建设、本科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教学学术组织服务工作;
(6)负责本科生实习和实践教学工作,负责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实习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
(7)负责本科生教育国际化工作,做好本科生出国(境)交流管理、全英文专业和课程建设、国际小学期教学等工作,负责国内学生交流项目管理,面向本科生开展的教育培训的审批管理;
(8)负责非学历教育项目管理,进行培训类非学历项目的立项审批,审核发放证书,总结项目办学情况;
(9)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拟订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划,推广普通话和监督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推动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10)招生办公室为校设非独立建制二级单位,由教务部管理,负责全日制本科招生工作,做好全日制本科招生宣传与录取、本科招生制度改革、特殊类型本科招生选拔等工作,负责配合学校与相关资源共建等工作。
教务部部长: 薛正辉
全面负责教务部工作。
教务部副部长: 肖 烜
负责专业建设、培养方案、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委员会、大类培养、 名师与团队培育。
教务部副部长: 张 玮
负责本科学籍、成绩管理、毕业学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教务部副部长: 范文辉
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督导、教学成果奖评选、名师评选、专业认证、综合协调、语言文字工作。
教务部副部长: 尹 力
负责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全英文专业和课程建设、国内校际合作培养、国内交换生、旁听进修,非学历教育管理,宣传、党务与支部工作、协助中俄/鲍曼学院建设。
教务部副部长: 陈 浩
负责推免研究生、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学科竞赛。
招生办公室主任:王浩宇
负责全日制本科招生。
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建校八十余年来,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立足国防传统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融合协同的“创新发展路”。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1978年起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1996年获批全国首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之一,1997年获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06年首次招收学位留学研究生,2012年获批全国首批工程博士试点单位之一,2019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单位之一,2022年获批全国首批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标志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输送了近十万优秀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明德致远、宽厚基础、精深求是、创新包容”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深入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新时代担当精神的高水平人才为己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学位点与培养规模持续扩大
学校学位授权点数量逐步增多,学科影响力显著增强。现有3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包括4个工程博士和6个工程硕士类别,学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经济、教育、法律、艺术、交叉学科9个门类;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4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稳居全国第一;6个学科进入US.News前50,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其中4个为前1‰。
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导师队伍量质双升。现有在校研究生2万余名,比2017年增长62%,其中学术型博士5083名、工程型博士1132名、学术型硕士5718名、专业学位硕士8087名、学位留学生497名;现有研究生导师257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26人,比2017年增长85%;导师队伍汇聚了39名两院院士、143名国家级杰出人才、249名国家级青年杰出人才。
2、研究生教育改革逐年深化
研究生院坚持内涵式发展,秉承“顶层谋划、健全制度、强化监管、高效服务、创新提高”的管理与工作理念,顶层谋划,矢志创新、开拓进取,深化改革,提升质量。2016年开始,先后提出了“研究生教育666工程实施计划”“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四类型七维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驼峰领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改革6+1行动计划”“D-3E-4F+5G导师育人规范”“实施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等多项体系化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打造研究生教育新高地。
3、研究生培养能力大幅提升
学校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完善学科体系,打造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拓展国际交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多措并举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成长沃土。
近年来,获批首届国家研究生优秀教材奖1本,获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9本;《工程伦理》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来华留学生英语品牌课2门,开设全英文课程252门,建成精品网络共享课50门,其中44门首批上线“国家研究生智慧教育平台”;与境外372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国外65所高校合作设立学生交换项目,研究生年均获CSC联合培养约180余人;举办“百家大讲堂”“21世纪前沿科学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院士、海外学者、企业专家做报告,年均举办百余场;获批2个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中心11个,有工信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0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
4、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
近五年,研究生累计获评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学位论文149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Science》主刊发表论文3篇、子刊发表论文31篇;在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屡屡夺魁、夺杯、夺金,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1198项,获全国或国际高水平竞赛奖170余项,包括阿布扎比国际无人机大赛蝉联冠军、“互联网+”大赛三年两冠、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五冠王、金融科技高校技术大赛蝉联冠军等。
学校研究生教育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7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承办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研究生教育国际会议、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年会等8次,受邀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做大会报告20余次,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继往开来,学校将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新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建设重点领域和科技前沿,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2022年10月发布)
副校长 研究生院院长 姜澜
1972年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历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22年11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22年12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首批讲席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2013年)等。获批973首席(结题优秀)、杰青(结题特优)等。在飞秒激光制造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解决了长期制约该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瓶颈难题,率先实现了飞秒激光加工不可替代的重大应用及其产业化应用,为5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和32项重大型号奠定了关键制造基石。授权发明专利111项(98项排名1),发表SCI论文332篇,H因子63,SCI他引8741次,作学术会议大会(plenary)或主题(keynote)报告23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排名1)、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2017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排名1)、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2022)。“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国家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2016年)等,牵头撰写激光制造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部委领域规划12个,任Science合作期刊Research等10个期刊编委/副主编。入选加州大学伯克利Springer Professor(荣誉教职)、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等。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吴汉春、王志、江兆潭教授研究团队,与高雄科技大学洪冠明教授、台湾大学张庆瑞教授、吴育任教授、湖南大学陈克求教授、印度旁遮普大学Sunil Arora教授合作,发展了一种利用范德华层状材料提高应变传感器应变灵敏度因子的方法,相对于金属材料至少提高了500倍以上的灵敏度。通过利用压电效应和光电效应的交互作用,除了应变灵敏系数提高外,也同时提高应变灵敏度因子的可调节范围,并且具体展示了其在人体日常运动捕捉微小振动感知方面的应用,在柔性电子学的原理与应用上有重要贡献。该创新成果于四月一日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近年来,软体机器人、远程监控、人工智能和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迅速,对应变传感器的柔韧性、灵敏度和低功耗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商用应变传感器主要基于金属材料。但是金属没有能隙,因此金属应变传感器的应变灵敏度因子一般会局限在1-5的小范围内。传统半导体的能隙应变虽然可调,但是传统半导体材料通常很脆,也限制了其在穿戴式设备的应变探测范围。相比于金属材料和传统半导体材料,范德华层状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光电特性和压电特性,在能源储存、光电、传感、可穿戴设备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跨国际与跨领域的合作团队提出了基于范德华层状半导体材料的柔性应变传感器。通过压电效应和光电效应的共同作用调节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率,首次实现了应变灵敏度因子可在高达23-3933区间内连续可调。此外,如下图所展示,该范德华柔性传感器可以检测声音引起的微小振动和监测人体日常运动,充分展示了其在机器人、远程监控、人工智能和可穿戴医疗等领域潜在的应用前景。
图1范德华层状材料应变传感器检测声音引起的微小振动及监测人体日常运动。
物理学院2016级博士生闫文杰为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吴汉春教授和洪冠明教授为通讯作者。此课题结合能带计算,二维材料,光学与电路设计,并进而在柔性电子的穿戴装置上得到具体验证,本研究后续的应用发展值得期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的支持。
文章信息(*为通讯作者):
Wenjie Yan, Huei-Ru Fuh, Yanhui Lv, Ke-Qiu Chen, Tsung-Yin Tsai, Yuh-Renn Wu, Tung-Ho Shieh, Kuan-Ming Hung*, Juncheng Li, Duan Zhang, Cormac Ó Coileáin, Sunil K. Arora, Zhi Wang, Zhaotan Jiang, Ching-Ray Chang, and Han-Chun Wu*,“Giant Gauge factor of Van der Waals material based strain senso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2018 (2021).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是学校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党政职能部门,下设综合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室、学生管理室、发展指导室和书院工作办公室。武装部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校设非独立建制二级单位,由学生工作部管理。
学生工作部/武装部主要职责是:
1.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组织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任务;
2.开展学生党建工作,负责学生发展对象、党支部书记培训、特色品牌建设等工作;
3.负责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系化设计,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4.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奖惩等工作,协助开展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相关工作;
5.负责国防教育与实践工作,做好学生军训、国防教育引导、征兵、拥军优属等工作;
6.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做好辅导员体系建设以及选聘、培养、管理、考核、奖惩等工作,组织学生工作干部开展研究创新;
7.负责书院制管理过程中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事项,做好跨学院建立的书院的日常管理运行工作;
8.负责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工作,推进全员育心建设。
长期以来,学生工作部/武装部组织带领全校学生工作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推进“双一流”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提高站位,做好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各项工作,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于2018年4月,是学校独立建制的正处级教学科研辅助机构,负责开展教职工全员职业能力建设,以及不断优化面向教职工的一站式服务机制,努力打造一流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平台和一流教师公共事务服务平台,推动成就分类卓越的“双一流”师资队伍。
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会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人才培养工作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动实践,进一步营造“以教为先、以教为上”的良好氛围,汇聚广大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踔厉奋发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叮咚,请D028号到3号窗口办理。”随着叫号机铃声响起,窗明几净的办事大厅里,杨同学起身来到4号窗口前:“我要把这个文件‘飞鸿’到中关村。”这是发生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学生服务中心的一幕,“把文件‘飞鸿’到中关村”,实现中关村和良乡两校区之间的文件传递,是学生服务中心的一项代表性服务。
2016年4月,学校深化综合改革,进行机构调整,学生事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2023年9月,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服务工作,整合学生服务资源,将学生事务中心更名为学生服务中心,并把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能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合并至学生服务中心。中心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人才培养”的理念,面向全校学生统筹开展服务事项,打造了多个工作品牌,通过不断推进服务的专业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构建全员参与式的“大服务”格局,充分发挥服务育人作用。
一站式服务:创新工作品牌,完善集成平台
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中心精准把握学生诉求,将服务育人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了“生涯工作室”“‘京工飞鸿’一站式服务”“北理筑梦”“BIT良舍”四大工作品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
在良乡校区学生服务中心一层大厅内,学生络绎不绝,学生服务中心的“京工飞鸿”一站式办事大厅就设在这里。办事大厅节假日无休,每周7天、每天12小时的“敞开式”工作模式,使这里逐渐成为学生办理各类事务的主要场所。
良乡校区学生服务中心大厅
目前,良乡校区的办事大厅设有10个对外服务窗口,包含综合服务、两校区快件、医疗报销、就业、资助、公寓、户籍、校园卡8大类30余项服务内容。据统计,2022年大厅处理各项学生事务总计20万余次。
在中心成立之前,师生想要跨校区传递文件,只能亲自往返于中关村和良乡两校区,花费不少时间;学生如果想要借用户籍卡,或者报销医药费等,不仅要前往中关村,还可能因为对政策不了解、对环境不熟悉等情况白跑一趟。
为了解决两校区之间文件材料传递和流转的不便,中心经过调研,创办了“京工飞鸿”平台,建立起连接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的文件传递服务,依托校车运送实现文件在两校区之间的传输,并且“零费用、当日达”,有效解决了两校区的文件传送问题。
“京工飞鸿”创立后,中心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深耕“一站式”服务,拓展服务内容、升级服务事项,发展一站式服务新形态。中心将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管理内容与服务内容适度分离,通过与多部门协调联动,整合服务资源,再造服务流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各项事务性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多条纵深发展的“飞鸿服务链”,向全校学生提供“扁平化服务”,实现多项业务的“一站式集成办理”。
京工飞鸿两校区快件辐射范围
“学生办理出国手续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同学们办理出国手续,需要跑4个部门进行审批,过程繁琐,材料复杂。而在中心窗口办理出国代办服务,只需要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提交申请材料,并由工作人员帮助审核,后续流程由平台统一集中代办,学生只需等待一周左右,便可取回完整手续。”
中心还实行首问负责制,无论是否本部门职责范围内,都主动接待,不推诿搪塞,在指导学生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更是要求具有“顾问”精神,打造“顾问式”服务。例如,医药费报销、户籍卡借用等代办服务,学生不仅可以在良乡校区提交相关材料、办理代办,窗口服务人员还会为学生进行单据和材料的审核与指导,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提高材料的审核通过率,学生“足不出校区”,也可办理多项业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专业化服务:打造专业团队,注重用户体验
良好的用户体验,离不开高水平的服务团队,一支作风优良、服务优质的专业化团队,是中心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托。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广揽高端人才,专家型、服务型人才队伍逐渐建立。以就业工作为例,2020年,学校引进2名具有央企中层领导工作经历人员和1名业内知名就业指导专家加盟校级工作队伍,进一步优化了队伍结构,提升了整体素质。目前校级就业机构专职教师中六成具有六年以上就业工作经验,半数具有企业工作经历。2021年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并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00万元资助。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力实施“金牌教练”计划,提升专业化水平,三年来完成150人次专业培训,打造具备生涯咨询从业资格教师25人。学校还出台一系列制度政策,建立咨询师四级成长制度和督导制度,保证咨询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的三大工作室中,“职心工作室”由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并且有一线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职美工作室”由具有IPA国际礼仪培训师资格的教师领衔。高水平专家型团队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学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化服务团队,还吸纳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仅是办事的中心,更应该是学生心里的暖心之家”,这成为中心追求的目标。中心聘用学生助理,着力打造一支建设标准化、人员专业化、办事规范化的服务队伍,营造学生相互帮助的暖心氛围,同时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参与校务运行,增强自身的归属感、获得感,有效实现服务育人。
为给学生提供一流的用户体验,中心除了“软件”上着力打造服务团队之外,“硬件”上也不断升级。2021年,良乡校区学生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大楼,整体设计采用活泼灵动的线条和温暖明亮的色调,舒适的座椅、整洁的工位,增设的咨询前台、叫号机、休息等待区等,为前来办事的学生提供了整洁温馨的办事环境。中心坐落在中关村校区的办事大厅也正在加紧推动装修改造工作,后续将进一步打造成为功能完备、高效便捷、环境优雅的服务大厅。
智能化服务: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依托学校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中心开发了多个信息系统,并不断推进信息系统纵深建设,深化对人才培养的全方位信息化支撑,为师生提供智能化服务,通过“让数据跑起来”,实现“让学生坐下来,聚焦学习成长”。
迎新现场校园一卡通集中发放处
中心在宿舍管理、资助服务、大厅服务等业务范围内实现了全信息系统覆盖,相关数据同步到网络中心数据中心,率先实现校内数据完全共享。其中,宿舍管理系统在宿舍管理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宿舍管理人员使用表格手工记录安排床位,不但无法统计分析和预测,准确性也难以保证。而在宿舍管理系统中,每间宿舍都以不同的颜色、数字标记出来,房间的使用情况更加直观,住宿数据更加准确。同时,通过住宿系统数据分析,还可以计算出未来某天的宿舍使用情况。
一直以来,中心致力于深挖师生需求,在优化完善线下“一站式”办事大厅的同时,不断拓展网上服务大厅的建设。奖学金证明申请、公寓事务办理、校园卡挂失延期、宿舍购电等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业务,陆续上线i北理APP,极大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同时,中心设置了24小时全天候自助服务区,多台自助服务终端设备陆续引进,目前已实现“‘奖学金证明’自助打印”“自助注册报到”“火车票优惠卡自助写卡”等多项服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办事效率有效提升。
2016年,中心开始负责学校数字迎新工作,通过建设基础数据系统,革新传统人工录入模式,为各类校内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与服务。此后,数字迎新系统不断改进和优化,如今,新生不仅可以在线上提前完成预报到、缴纳学费等环节,还可以预约接站车辆,实现迎新精准化服务。迎新现场设置的智能化迎新模式——“刷脸”报到,更是简化了学生身份确认环节,提高了新生报到效率。智能化服务不仅为学生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整合,能够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详实准确的数据分析,提高管理效能。
中心立足育人工作,深度挖掘校园卡数据,行成“就餐错峰分析”“最热食堂菜品”“北理记忆”等系列宣传报道,起到了良好育人效果。此外,在资助工作中,通过深入分析校园卡消费情况,开展隐形资助,为低消费群体暗补伙食费,做有温度的资助工作;通过加强对校园卡身份识别、信息查询等功能的开发利用,深入分析数据,为学生管理提供重要的有力支撑。
个性化服务:提供“靶向”服务,和学生“想在一起”
主动服务,精准服务,不仅是工作要求,也是中心的目标。中心秉持“大服务”的理念,不断找准角色定位,坚持学生为本,为学生精准提供“靶向式”服务。
一方面,由被动服务向“主动问诊”转变。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中,有些部门既承担行政职能又承担服务职能,有时对学生需求的响应不及时,涉及到多部门协同办理的事情还可能出现部门间的协调困难。中心自成立之初,就将服务作为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实地走访、学生座谈等,主动搜集学生需求,以“学生需求”为起点,反向设计服务内容。中心主动承担与管理部门协调的工作,通过设立办事大厅,开展各项数字化服务,努力打造快捷有效的服务机制,使学生办事层级减少、效率提高,让学生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科研。
与此同时,中心不断升级服务、推陈出新,开拓众多小而精、精而优的贴心服务,以优质服务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浸润学生,寓教育于服务,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2022年,学校接诉即办热线正式上线运行,中心作为该项工作的承办单位,始终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急学生之所急,积极推动工单研判、办理,及时回应师生诉求,成为现代大学治理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涵育了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各类职涯体验课程和辅导活动
另一方面,由统一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为进一步提升个性化指导与服务水平,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成立了“摆渡人工作室”“职心工作室”“职美工作室”三大特色工作室,2022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讲座培训、团体辅导、朋辈辅导等活动150余期,个体咨询500余例,服务学生3000余人次。其中,“摆渡人工作室”荣获北京市级就业指导名师工作室。
“摆渡人工作室”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讲座培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个性化服务,在线上推出了“空中大课堂”“青苗训练营”“职涯摆渡舟”等七大就业指导专栏。学生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在网站预约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从制作简历开始,每一环节都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线上“求职树洞”专栏,对学生反映的难事、急事,24小时内给予解决方案,做到时时有陪伴,事事有回应。“职心工作室”通过线上线下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的形式,助力破解学生职业发展与心理问题叠加的难题。“职美工作室”则专注于职业形象与礼仪的融合,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求职过程中的形象管理。
多年来,学生服务中心致力于适度分离学生管理与服务事项,发挥“穿针引线”作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流程再造,将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有机结合,建立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手段。面向未来,学生服务中心将坚持践行“服务育人”理念,进一步构建“大服务”格局,持续改造和优化现有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满足师生的可配置化服务需求,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温馨、统一的“一站式”优质服务。
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与融合,加强北京理工大学与全国各重点中学的合作,共同研讨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9月8日,我校在良乡校区举办2023年“大-中衔接教育论坛”。校长龙腾院士出席论坛,副校长姜澜、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胡雨生、全国68所重点中学的80余位校领导、各省份招生组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论坛。论坛由招生办公室主任王浩宇主持。
在论坛开始前,学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校长龙腾院士亲切会见了参会的中学领导。
龙腾对各中学领导出席论坛表示欢迎,对各中学长期以来给予北理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高等教育是龙头,基础教育是基点,高校和中学共同承担着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通大学与中学壁垒,形成贯通式、一体化、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正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大力推进大中衔接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北京理工大学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秉承“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价值观,致力于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持续探索和推动与各中学的有效衔接,不断深化共建共享、共融共通,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北理工将与各中学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大-中衔接协同育人,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姜澜以《延安根 军工魂 领军人》为题,从学校特殊的历史地位、卓越的人才培养、尖端的科研实力等九个方面对学校近年来的卓越发展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他表示,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教为先,今后要进一步拓宽选才鉴才渠道,深化与各中学的战略合作模式,建立贯通培养机制,提升育人实效,共同探索教育之道。
教务部部长薛正辉以《明德精工 面向未来 北理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的探索及成效。
重庆市第八中学副校长梅家烨分享了中学在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在分论坛中,与会人员围绕“探索大-中衔接有效机制,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大学和中学共同的使命,希望在未来加强与北京理工大学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在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育国家栋梁之材。
与会人员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胡雨生作为代表发言。
开学典礼结束后,与会人员在良乡校区国防文化主题广场、工训楼、延河文化艺术馆等地实地参观,进一步了解北京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育人理念及办学特色。
北京理工大学将以举办“大-中衔接教育论坛”为契机,与各中学携手合作,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衔接贯通,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为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进一步推进大学与中学协同育人,更好服务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6月11日,校长龙腾院士一行赴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开展调研交流暨“优秀生源基地”签约授牌活动。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孙恒,杭州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陈萍,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邱月灵等参加座谈。座谈会由杭州学军中学副校长方润根主持。
座谈会上,邱月灵代表学军中学对北京理工大学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谈道,北京理工大学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学军中学和北理工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两校在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人才方面有着共同的使命担当,期待以此次“牵手”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两校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开展深入合作,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双方力量。
安建平代表浙江招生工作组感谢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学军中学对学校在浙招生工作的大力支持,并介绍了浙江省招生基本情况。祝烈煌代表浙江招生工作组同学军中学签署优秀生源基地合作协议并授予“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生源基地”牌匾。
孙恒对北京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浙江教育事业发展表示诚挚感谢。他讲道,龙腾校长一行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到访杭州学军中学,充分体现了北京理工大学对招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提升生源质量的坚定决心。浙江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先行示范区,逐渐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模式,下一步,浙江教育将深入探索拔尖人才的选拔方式,更好、更早、更精准获取一流人才信息,全力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和学军中学生源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龙腾对学军中学长期以来为北京理工大学输送大批优秀学子表示感谢,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突出优势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他指出,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刻理解把握“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始终高度重视本科招生工作,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推进生源质量提升。北理工与学军中学合作前景广阔,希望双方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共同落实好优秀生源基地合作协议有关措施,持续推进大中衔接贯通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座谈会后,龙腾为杭州学军中学学生作题为《新体制雷达,信息世界的千里眼》的专题报告,全面详细讲述了雷达技术发展概况、国外典型雷达系统、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概况以及从事雷达相关研究的校友与学子们的卓越成绩,鼓励同学们抓住机遇、努力学习,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学军中学600多名师生现场聆听报告。
在浙期间,龙腾一行还调研了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
学校党政办公室、长三角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活动。
今年,学校招生工作实现新突破,理工类生源质量再创新高,文史类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整体生源质量稳居全国一流大学前列。众多优秀的学子将在金秋时节踏入北理工,优秀的2023级新生们从远方而来,跨越山河,奔赴下一场诗与远方,青春将在这一刻绽放。
在优异的高考分数背后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奋斗故事,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聆听他们的逐梦故事!
叶子菁、王佳瑜、王景楠:共同努力,厚积薄发
来自浙江省宁海中学的叶子菁、王佳瑜和王景楠,是同班同学,也是前后桌。今年,叶子菁以667分,王佳瑜以666分,王景楠以681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她们的友谊由高中相伴而来,也将在北理工的校园里延续,启程属于她们的北理路。
高中三年,叶子菁、王佳瑜、王景楠三人无数个夜晚都是在复习知识点与做试题中度过。她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而闪耀的高考成绩也正是努力的最好回馈。
正如古语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她们之间的友情和支持成为了她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互相鼓励,彼此启发,让她们更加坚定地走在成长的道路。王佳瑜坦言:“我喜欢与她们交流,总能从她们身上汲取不同的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取新的见解。”面对高三的模拟测试,伙伴们会和王佳瑜分享错题进行讨论,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叶子菁热情洋溢,在高中就已经对信息技术领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了两位好友的“小引路人”,三人讨论信息技术中的代码,探讨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为彼此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景楠展现出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扎实学术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始终以身作则,鼓舞着伙伴们共同朝着梦想前行,确保在学习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她们相互交流,坚实合作,形成了默契的团队,为她们的学术道路增添了坚定的步伐。
少年自当扶摇上,揽星衔月逐日光。高考结束后,叶子菁、王佳瑜和王景楠一起参加北理工招生宣讲,北京理工大学深厚的办学实力和定制化的培养方式吸引了她们。
填报志愿的时候,三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具体选择专业时,王佳瑜犹豫不决,不知道选择什么方向好,两位亲密的同伴第一时间鼓励指导她,先选择一个较为有兴趣的专业,再通过大学里深入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叶子菁选择了填报志愿中的自己热爱的专业—电子信息技术。她认为,能够奔赴自己钟爱的领域,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她说“未来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喜悦”。而王景楠则在参加北理工的宣讲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徐特立英才班,因为这个班级不仅提供广博的知识,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奋斗的平台,一个实现梦想的起点。
“我们都觉得自己很幸运,不仅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还有幸能与两名同窗一起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进入同一所大学”,在未来的学习生活里,能够一起努力学习知识、追寻梦想,三个女孩子欣喜不已,甜甜的友谊在北理工继续绽放。
未来,叶子菁、王佳瑜和王景楠将会在北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汲取知识的甘甜,磨练才华之刃,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刘航:追逐光芒,科研梦想汇聚于北理工
从阳光的孩童到逐梦的少年,刘航一直在坚定地寻找自己的光彩。今年,刘航以630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184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入北京理工大学。
对于刘航来说,他学习征程的起点,是记忆中摩托车上紧贴父亲背膛在阳光下前行的上学路,“那条最普通的林荫小路,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求学之路。”
从小到大,刘航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从未让父母因学业操过心,是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谈及优异成绩的法宝,刘航坦言自己善于利用空间想象力探索学业上的难题,例如通过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立体的运动模型来理解运动的规律,或是想象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图形和变换,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性质和关系。这一学习秘籍使他在数学和物理方面成绩遥遥领先,“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我的理性思维,时刻怀揣好奇,勇于追求未知。”积极的心态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刘航充分展现着自己的特长和才华,通过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然而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到了高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难免有觉得枯燥和情绪低落的问题,对此,刘航积极应对,他一改之前埋头做题的状态,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反躬自问、倾诉忧虑,及时调整状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更好地应对挑战。
在学习之余,刘航还会辅导弟弟功课,一起学习,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高中时室友之间的相互鼓励,也成为他学业生涯中重要的支持,这些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陪伴,也让他在紧张的学业中找到一份平衡与放松。
除了学习上的努力,兴趣爱好丰富的父母,也深深影响着刘航。小学时,刘航积极和父亲学习烹饪,初中开始学习跆拳道,在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刘航说“身边许多优秀同学是激励他成长的榜样。”丰富的经历也让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经验。除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刘航也十分注重锻炼身体,无论严寒酷暑,他每天坚持跑步,磨练意志,锻炼身体,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对于未知领域,刘航也积极探索,从初中起,他就加入了机器人社团,先后完成了多个智能机器人的组装。刘航坚信勇于实践是培养兴趣的关键,也希望通过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
填报志愿时,刘航与北京理工大学招生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洋老师取得了联系,江老师耐心细致地解惑和对他的殷殷关切,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在了解了学校的校史和专业详情后,他被学校深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学习平台深深打动,因此他坚定地将北京理工大学填报在第一志愿。
谈及未来,刘航表示自己对在北理工的学习生活早早有了规划,他希望自己在保持成绩优异的同时,积极加入实验室,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高考后的暑假就开始学习量子计算机等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实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刘航可以继续以这份热情、坚持、信念,勇敢,学以报国,迎接属于他的美好未来。
刘以宁:续写传承和梦想的新篇章
从北理工附属幼儿园到北理工附中,刘以宁的求学之路始终与“北理工”紧密相连。今年,她如愿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在北理工校园里待了15年的“新新北理工人”。
“北京理工大学一直是我的家。”这种情感来源于刘以宁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环境下成长,年幼时,她心中就埋下对北理工这所理想院校的热切向往。
15年的时间,刘以宁的学习之路一直与“北理工”紧密相连,北京理工大学的亭台楼宇、花草树木,都承载她的青春梦想,让她泛舟于书山学海。从北理工附属幼儿园到北理工附中,踏着晨曦、迎着朝阳,一个个拼搏的春夏秋冬,这段时光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上,刘以宁看到北京理工大学参研的多型装备受阅,看到北理工学子向祖国交出了精彩答卷,阅兵的盛况和校园媒体对北理工科研成果的介绍,令她深刻体会到属于北理工的荣耀,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北理工人。
在就读于北理工附中高中时,她参观了北理工校史馆,从一张张老照片中感悟北理工人的精神力量,而丰硕的科研成果也让她感受到了北理工的学术氛围,让她怀抱着对这所学府的向往之情,坚定的将北京理工大学作为目标院校,踏上追梦征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在小学阶段,刘以宁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这离她的“北理工梦”还很有距离。因此,刘以宁主动结交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互相讨论问题共同进步,慢慢地习得一套自有的学习方法。而刘以宁从小就在班里担任卫生委员一职,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感,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抱怨的品质。“这种品质在我高三备考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帮助我能及时调整心态,应对挑战。”
刘以宁谦虚地称自己为乖巧的学生,在北理附中上学期间,她每天早起一个小时专心学习查漏补缺,在成绩不理想时,也会及时调整状态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平日里的刘以宁以写日记为镜,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的言行得失,时刻调整自己并保持积极向上的求学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她在高中时,就两次获得徐特立奖学金,而徐特立先生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品德也成为了刘以宁学习的榜样,“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早已融入刘以宁的精神气质中,助力她朝着北理工的方向前行。
最终,刘以宁以优异的成绩踏入理想中的北理工,启程属于自己的北理路。
除了对学业的执着追求,受父母的影响,刘以宁还酷爱体育运动。小学时,刘以宁就常和爸爸在北理工校园里打篮球,到中学时的游泳、跳绳和跑步,她在多个运动领域锻炼自己的体魄。而强健的体魄让她能够在学习时以更充沛地精力面对挑战。除了运动和学习,刘以宁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心和责任。她会救助流浪猫,去敬老院关爱老人,组织同学们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捐献物资。“虽然现在只是尽绵薄之力,但我坚信未来必能为社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刘以宁说。
展望未来,在北理工环境的影响下,她早早就定下成为电子信息领域人才的目标,为此她在中学时就自学C语言,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今,她顺利进入电子信息实验班,她将秉持着北理工人的先锋精神,在保持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加入实验室,参与解决技术难题,为行业的腾飞和进步贡献力量,成为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非常骄傲自己可以成为真正的北理工人,回顾过去的12年,一切努力都很值得。”刘以宁说道。而父母对刘以宁的期待是“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相信未来刘以宁将在属于自己的“北理工时代”里,大展宏图!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北理工人,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不懈的追求。北理工的新生故事未完待续,他们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理想点燃青春,用奋斗成就梦想,绽放属于新一代北理工人的光彩。
今年,学校招生工作实现新突破,理工类生源质量再创新高,文史类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整体生源质量稳居全国一流大学前列。众多优秀的学子将在金秋时节踏入北理工,优秀的2023级新生们从远方而来,跨越山河,奔赴下一场诗与远方,青春将在这一刻绽放。
在优异的高考分数背后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奋斗故事,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聆听他们的逐梦故事!
刘朝阳:不惧风雨,向阳而生
刘朝阳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艳阳高照,晴好的阳光下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历经病痛、纠结和不懈拼搏,刘朝阳如愿被录取至北理工理学与材料菁英班,他的高考之路终于在风雨后,迎来如名字一般光明的坦途。
刘朝阳自小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科普类读物和电视节目陪伴了他整个学生时代。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对他的兴趣爱好非常支持,经常在家与他一起做课外趣味科学实验。一次浮力实验的失败激发了他探究问题的好胜心,“一次小小的浮力实验都有很多变量,这些变量互相作用的过程蕴含了很多科学知识,整个操作过程和研究过程非常有趣。”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他在高一时选择进入强基竞赛班学习物理竞赛。
由于之前缺乏对学科竞赛的认识,刘朝阳的竞赛之路一开始并不顺畅。与很多初中就接触物理竞赛的同学相比,刘朝阳不管是在基础知识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略逊一筹,加之高中课业压力本身就很重,他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但他在父母的鼓励下,仔细梳理竞赛题目、辅导课程,发现还有很多可以弥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之外,他加班加点地自学,仔细研究每一道竞赛题目背后的知识点,推敲每个解题步骤的细节,钻研物理的奥秘。最终,在不懈努力下,他在高三时获得了物理竞赛省一等奖。谈起那段拼搏的时光,他说道:“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钻研物理的信心。”
高三结束物理竞赛之后,刘朝阳便全身心投入到了备考中,将之前竞赛占用的时间和经历加倍弥补回来。“每个人的复习进度和擅长方向都不太一样,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并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刘朝阳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表,在规定时间内高效率完成任务。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他常常整理易错点并时时温习,以做到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39.1°,同学,你的体温还是有些高。”高考当天,刘朝阳因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高烧不退,同时伴有咳嗽、呕吐、乏力等症状,而在休息弃考和继续坚持之间,他执意选择后者,申请了备用考场,用坚强的毅力和决心完成了考试。“虽然身体欠佳,但我平时下足了功夫,不想让我的努力白废。”他在每场考试前吃退烧片,把精力集中在每一道题上,并把参与物理竞赛时的经验运用到高考中,耐心审题,注重细节,全力以赴,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与平时模拟考的名次相比稍微落后一些,但仍然展现了他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实力。
在与招生组老师进行沟通后,刘朝阳了解到北理工这所“从延安走来的大学”,“北理工红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吸引了我,我相信在这里一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继续我对科学的热爱和研究。”刘朝阳坚定地报考了北理工,并如愿被录取至理学与材料菁英班。对于未来的发展,刘朝阳立志在学术研究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拓展学识,提升实践能力,攻坚关键问题,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在学业之余,刘朝阳也期待在大学里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刘朝阳兴趣爱好广泛,除了擅长乒乓球,还喜欢与队友一起踢足球,独处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名著书籍,是个喜欢尝试新事物的阳光大男孩。在他心中,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成长的舞台,“我希望通过大学生活的锤炼和磨练,不断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不断进取,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靳杰熙:选择北理工,是我第一且唯一的志愿!
“查询高考成绩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超常发挥,可以圆北理梦了!对未来的憧憬终于有了落脚的方向。”靳杰熙坚定的眼神中透露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今年,他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78名、618分的成绩被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英才班录取。
2022年7月,在马上升入高三的靳杰熙对于未来的学校选择感到迷茫时,北京理工大学宁夏招生组到他所在的石嘴山市第三中学为2022级录取的新生发放通知书,并宣讲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红色基因、家国情怀和科技前沿是我对北理工的‘初印象’,也是我与北理工的第一次相逢”。之后,他通过北理工新闻网、官方微信平台了解到了北理工培养学生的广阔平台和在国家科技前沿的各个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这让他考上北理工的愿望更加强烈,也让他在学习路上更加刻苦。
高考出分后,靳杰熙的成绩非常优异,他主动与北京理工大学招生组老师取得联系,并在他的报考志愿中只填了北理工“徐特立英才班”这一所高校、一个志愿。“首先,我非常认同徐特立英才班本硕博一体化的贯通培养方式,并期待可以在这里深耕科研、找到心之所向。另外,我感受到了北理工招生组的老师认真指导的耐心和负责的态度,不仅全面介绍了北理工的专业情况,还结合我的情况对个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让我更加坚定将北理工作为我第一且唯一的志愿。”
宁夏招生组领航人说:“杰熙的身上有着北理工人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坚毅,他的成绩非常优异,选择北理工是他的梦想,学校将为他提供最好的平台和资源,帮助他实现勇于追求卓越的理想。”
靳杰熙从未上过课外班,凭借着自律刻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为了不偏科,他在语文和英语上付出了许多心血,平时就十分注重语法的使用和素材的积累;为了弄懂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道题目,他把课本教辅都翻烂了,并对应教辅内容摘抄课本对应的重点内容方便记忆。
除了不断完善自学的方式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外,靳杰熙还很注重和其他人的互动交流,提升成绩、收获友谊。一方面,当他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会及时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不断提升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遇到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他也会在积极解答问题的同时鼓励同学遇到困难不要放弃,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同辈。高中班主任韩双虎这样评价他:“杰熙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老师的推荐下,他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奥林匹克竞赛实验班,并在生物和化学竞赛中,分别获得省赛一等奖和省赛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竞赛经历不仅让靳杰熙在高水平的竞争与交流中得到了新的启发,也让他极大地扩展了眼界,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
正是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与他人的真诚交流,让他在前进路上一次次收获新的感悟,一次次突破新的自我!
除学习之外,靳杰熙有许多兴趣爱好。他自幼便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习编程,对人工智能有着浓厚的兴趣,期待可以在北理工相关专业的学习中深耕成长;此外,他从初中开始就坚持创作,投稿的文学作品,获得过多次奖励;他还非常热爱舞蹈,有过多次的舞台表演经历,他期待在北理工加入各类社团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未来,靳杰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深造,除了在本科阶段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外,他还希望能从其它领域的课程中汲取新的知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我而言,北京理工大学不是梦的终曲,而是新的序章。我希望自己能追随前辈的脚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颗“红色工程师”的种子在靳杰熙的心中扎根,在不懈奋斗的浇灌下发芽,并将厚植于他在北理工徐特立英才班的学术旅途,枝繁叶茂、一路生花。
王佳乐:逐梦之路 行则将至
“十余年的奋斗让梦想变为现实,我无愧于老师、父母的期望,无愧于内心的选择,北京理工大学我来了!” 盛夏七月,天津市新华中学的高考生王佳乐以684的优异成绩如愿录取至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从中考的全区第一,到高考考入北理工,王佳乐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稳步前行。
百学须先立志。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佳乐踏入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参加了一天的游学活动, “通过这次游学我了解到,北理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大师和治国栋梁,当时就对北理工产生了向往。”谈及为何选择北理工时,王佳乐讲起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我很喜欢做动手操作类的实验,最开始接触的是制作水果电池,后来在课堂中还做过红船模型。” 王佳乐从小便对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从事计算机行业的父母对他的兴趣爱好也非常支持,经常带他到科技馆、航天展等参观学习。在科技馆中探寻宇宙奥秘;在航天展中拥抱“星辰大海”;在“碳中和”科技活动中了解科学前沿;这些都为王佳乐后来的专业选择打下了一定基础。少年时他便立志未来要从事计算机和信息科技相关的行业, “国家需要科技型人才,我愿意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
对于王佳乐来说,优异的成绩并非偶然,在过去的十余年学习生涯中,他一直保持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和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我比较注重效率,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复习预习都能提高效率,这样就相当于比别人多了很多学习时间。” 自初中起,他的成绩就稳居年级前列,中考全区第一,全市前十。小学、初中、高中均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更是在2022年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天津市十佳优秀中小学生”殊荣。也曾在OEIS(关于整数序列的专业网站)发表自己对于组合数学研究的心得。高中三年连续荣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天津市二等奖,高一获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天津赛区三等奖。
忙碌的课内和课外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面对困难,首先要做到不害怕,迎难而上,突破自我。 “高二上半学期本想专心准备数学竞赛,但一段时间后感觉跟不上校内上课的进度了。我不想放弃,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敢于面对困难,通过自我调整,合理安排课内与竞赛的学习时间,最终竞赛取得省级二等奖,校内成绩也保持在前列。”
求学之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艰辛,但困难之路定有良友作伴。王佳乐经常和同学互相帮助、相互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磨炼自己的心态。飞翔不需要理由,因为天空才配做雄鹰的陪衬。相信,雷鸣电闪,狂风骤雨之后,我们终将百炼成钢,闪耀锋芒。少年应有拿云志,不揽日月死不休。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这句话是王佳乐的座右铭,也是他对自己成长路上的高要求。他兴趣广泛,吉他、游泳、声乐、围棋他都有所涉猎。其中,围棋达到了五段水平,曾在围棋段位赛上以七胜零负的战绩获得了四段组第一名,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赛后才知道对手是一名围棋老师。 “围棋锻炼了我的专注力和思维,让我做事更有大局观。”丰富的课余生活让王佳乐得以综合发展,同时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
“466小时的累计志愿工时,让我更加坚定了要为社会、家国贡献力量,以‘小我’成就‘大我’。” 王佳乐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父母的带领下,自小学起王佳乐就常以队长身份策划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400余人为封洪康村的大小朋友们捐赠图书三万余本;在清晨将爱心粥送给环卫工、独居老人等;还在新冠疫情期间捐款抗疫,尽绵薄之力。梁启超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对于志愿活动,王佳乐并不觉得辛苦, “服务大家也让我有种被需要的感觉,未来,我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填报志愿时,王佳乐充分感受到学校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科研潜力的关注和鼓励,现在又被学校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宽口径、厚基础,以价值成长为核心的大类培养模式所吸引。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王佳乐早早开始了预习,自学计算机C语言和工科的数学分析。他坦言:“希望自己能在大学生活中找准目标,抓住每一次机会,努力提升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深耕,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学海无涯,他定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他定破浪而乘风。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北理工人,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不懈的追求。北理工的新生故事未完待续,他们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理想点燃青春,用奋斗成就梦想,绽放属于新一代北理工人的光彩。
今年,学校招生工作实现新突破,理工类生源质量再创新高,文史类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整体生源质量稳居全国一流大学前列。众多优秀的学子将在金秋时节踏入北理工,优秀的2023级新生们从远方而来,跨越山河,奔赴下一场诗与远方,青春将在这一刻绽放。
在优异的高考分数背后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奋斗故事,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聆听他们的逐梦故事!
郭范结:梦想成真,拥抱北理工未来精工技术
“672分!我成功了!”,广州市第二中学的高考生郭范结在看到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他是北理工今年在广东省录取的最高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表现,他感到非常满意和欣慰,因为这是对自己多年辛勤努力的最好回报。
对于郭范结来说,优异的成绩并非偶然。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他一直保持着刻苦钻研的态度和坚定的学习信念。他说:“学习中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汗水和努力,就能收获丰硕的成果。”他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竞赛。他善于总结学习经验,不断完善学习方法,从而在各个学科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个人可以走的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三五成群”“互相帮助”也成为了郭范结求学的关键词,在求索之路上,他并非只是独自埋头学习,而是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遇到的问题,借他山之石补己之不足,不断精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除了学业上的努力,郭范结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他曾参与学校的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同时也加入了校园足球俱乐部,强健体魄,让学习效率倍增。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还培养了他的领导才能和责任心。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郭范结经历了一段犹豫和深思熟虑的过程。他坦言:“面对众多优秀的大学,我曾对未来的选择感到迷茫,学校老师劝我要充分利用高考成绩来谋划未来,而在我内心深处,我对北京理工大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我父亲曾于1995年9月至1998年2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我父亲身上,我看到了北理工学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刚直不阿的道德品质以及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在父亲的影响下,郭范结开始主动收集北理工的信息,除了和父亲交流在北理工的学习生活感受,他还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招生宣讲会,倾听老师们对学校的介绍,认真观看学校的宣传片,感受北理工的学术氛围和生活环境。他在和招生组老师详细沟通后,尤其是在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邓小英老师和刘骁副院长的热情介绍后,他坚定地将北京理工大学填报在第一志愿。
最终,郭范结以广东省考生第一名的成绩,如愿录取到北理工未来精工技术学院,他希望能在父亲毕业的大学里实现自己青春梦想。
填报志愿的过程虽然曲折,但对于自己的决定,郭范结并不后悔。他坚信自己选择的是一条让自己发挥潜能、收获满满的道路。他说:“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心去感受每所学校的氛围和文化,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府。”对于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他充满期待和憧憬,郭范结说:“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新同学们一起展开这段学习之旅,在北理工浓厚的学术氛围下成长成才。”
郭范结从小就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兴趣,于是他坚定地选择了未来精工技术学院。他坦言:“我对信息领域充满了热爱和兴趣,希望能在学院里接触学习到领域的前沿知识,未来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对于未来的发展,郭范结信心满满:“我会努力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我都会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为自己的理想奋斗。”郭范结还鼓励其他与他一样即将入学的新新北理工人:“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王子祺:踏破千重浪,终得金榜题名时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我第一时间填报了北京理工大学!”得知被录取后,陕西考生王子祺难掩兴奋与喜悦。
十二年的光阴,他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努力与奋斗,一张录取通知书,是不负韶华的最好诠释。今年,王子祺以664分、陕西省第784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不曾懈怠的付出。王子祺的备考之路并不轻松,成绩的起伏、紧张的备考环境、不断逼近的高考倒计时令他面临巨大挑战,但心中理想大学的这盏明灯,一直指引着他往光明处走,指引他到达理想的彼岸。
脚踏实地是王子祺取得优异的成绩的秘诀。“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下课后第一时间回顾知识点,将老师讲授的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王子祺说。对于学习上的困境,王子祺认为心态与努力同等重要。“我会在课余时间与同学打乒乓球来调整心态、放松身体,做到劳逸结合。”
心中的理想一直付予王子祺永不放弃的动力,也正是凭借前行的明灯,他坚定信心、始终向前,最终如愿。
选择北京理工大学,一直都是王子祺的目标。“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专业特色鲜明的大学,有着众多传统优势工科,车辆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为我提供了诸多发展方向。”王子祺说道。“作为特立书院的新生,我更加感到使命光荣,同时学院还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我希望能在将来成为一名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人,北理工的红色基因和科研实力为我实现理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平台。”
除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外,家人的鼓励也至关重要。“父母经常鼓励我,要做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他们经常给我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们为国家、为理想奋斗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八月里我最期待的一件事便是提着行李告别过去,步履坚定地迈向盼望已久的大学生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谈到大学的学习生活时,王子祺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王子祺深知,努力学习是第一重要的事情,“首先要把基础打牢,然后尽可能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值得奉献一生的事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广阔的科学世界探索,在学习之余锻炼身体,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王子祺:鲜衣怒马,且歌且行,那段沉默的时光叫扎根
“如果说高三时期心里的北理工是梦想和希望的代言词,那么对于大一新生的我来说,北京理工大学为我树立了立志明德、投身学业、报效国家的理想。立志报国,乃不枉为中国青年!”谈到心中的理想大学,陕西省考生王子祺总有说不完的憧憬,而他也以高考648分、陕西省第1450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默默奋斗的扎根时光。”如今,王子祺乘劲风踏云霞,来到了北理工,踏上了自己人生的新航道。
漫漫求学路,每个人都是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走来。回望来时路,王子祺感慨道,“当学习状态低迷时,我也会疑惑未来路在何方。因为有同窗的奋笔疾书、家人的深夜的陪伴、朋友的热情鼓励,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到达梦想的彼岸!”
一本本的笔记、一张张的试卷、一遍遍地复习……谈到学习技巧时,王子祺说道:“学懂弄通知识点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学习是一场坚持不懈的长跑,寂寞是路途上的陪伴。成绩起起伏伏,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不断巩固,一定能学有所成。”
不知何时起,北京理工大学便开始走入王子祺的视野,成为了他汇集梦想与希望的代名词。“最早关注北京理工大学是高二时的暑假,老师们让我们写下心中的理想大学,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高三后,我进一步研究了各个学校的优势学科、招生政策、专业方向等,发现北理工的优势工科正是我的志向所在。”
同时,北京理工大学朴实深厚的校风,注重实干的学风和诸多优秀特质深深吸引着希望报效国家的王子祺。“从高三下学期始,我就更加坚定了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的决心,并为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未来四年里,会有惊喜、机遇和挑战,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懂事理、辨荣辱、报祖国、圆梦想。”
保持初心,砥砺前行,一步一行,终绽芳华。展望未来,王子祺希望专攻学术,努力成为国家重点领域的有用人才。“我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期许和向往,我也相信在北理工这个优秀的平台里一定会实现我的愿望!”
李圣垚:北理工,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全家都高兴坏了,我终于可以圆梦北理工了!”回想起高考出分那一刻,李圣垚依旧难掩激动的心情。来自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的李圣垚,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特立书院学习,他以674分的优异成绩,为自己难忘的高考圆梦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我决定把工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对全国工科专业实力强劲的大学进行调研后,北京理工大学进入了我的视线。”然而,让李圣垚坚定报考北理工的决心,是因为他被北理工的光荣历史深深打动。“北理工校友彭士禄院士为国奉献一生,为了国家和理想,隐姓埋名,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与默默坚守,让我深感震撼。一代代北理工人追求卓越、甘于奉献,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着智慧与力量。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想成为北理工精彩篇章中的一部分,延续光荣。”
高中三年,李圣垚一直将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然而遗憾的是,第一次高考时,李圣垚的发挥并不理想,因此与北理工失之交臂。带着曾经的遗憾,抱着“我一定要考上北理工”的信念与决心,李圣垚决定复读,再次向梦想的北理工发起冲击。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虽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奋斗的道路唯有坚持不懈、勤勉不息。
“高考试题的灵活性意味着刷题模式的结束,与其大量的刷题,不如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有疑惑的问题,进而逐一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提高自己的成绩。”李圣垚分享了自己的备考心得。
此外,在备考期间,李圣垚每天坚持跑步。他认为,跑步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能磨炼坚强的意志,这二者在备战高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苦心人,天不负。高考出分后,李圣垚第一时间联系了北理工山东招生组的老师,详细了解了徐特立英才班的培养模式,坚定报考并被成功录取,如愿以偿。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坚持的恒心,李圣垚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入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校门。
对于李圣垚而言,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只是梦想的起点。“我期待能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期待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期待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更期待在这里绽放自己的光彩。”李圣垚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满怀憧憬。
展望未来,李圣垚也有着自己的规划,“未来,我希望能把航天作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不断深造,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我更倾向于成为一名研究型人才,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借此机会,我还想感谢家人们的陪伴与鼓励,感谢昌乐二中徐一雷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赵林勇导员和朋友们的关心与支持。山高水长,此情依旧,我们各自努力,顶峰相见。”李圣垚的心中,充满感恩。
风帆正劲、年华正好,相信李圣垚定会在北理工度过一段充实、精彩的青春时光,祝他早日实现心中理想,不负韶华,扬帆起航!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北理工人,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不懈的追求。北理工的新生故事未完待续,他们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理想点燃青春,用奋斗成就梦想,绽放属于新一代北理工人的光彩。
各位考生:
欢迎报考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为保障大家顺利参加学校考核,现将考核相关安排通知如下:
在各省级招生考试主管机构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后,我校将按照招生简章中的学校考核入围办法,确定入围名单,入围结果预计6月27日左右发布,届时考生可登录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查询入围合格线,并登录强基计划报名系统(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007)查询本人入围状态。准考证将于6月29日左右开放打印,入围考生可登录强基计划报名系统下载打印准考证。
考核对象: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学校考核入围考生。
考核时间:2023年7月1日,考核分上、下午进行,具体时间见准考证。
考场地点: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研究生教学楼(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考生由东南校门入校,按照指引进入考场,具体考场信息见准考证。
入校时间:考核时间为7月1日上午的考生,于7:20-8:00入校;考核时间为7月1日下午的考生,于13:20-14:00入校,迟到考生不得入校参加考核。
考核流程:考生按照规定时间进入考场,抽取本人面试顺序,参加综合素质面试,面试结束后前往体测考点参加体测,体测完成后学校考核结束,考生离场。
入校所需材料:考生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证件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者不得参加考核。
1.我校的强基校考不收取任何费用,考生在考核期间涉及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建议考生提前规划、合理安排。
2.我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等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
3.考核期间仅允许考生本人入校,陪同人员及车辆不得入内,考核结束后须按要求及时离场。无法到校按要求参加考核的考生,我校不再安排其他形式考核、不再安排补考。
4.如因疾病或残疾无法参加体测的,须填写《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体测免测申请表》(附件1),并提交县级以上医院证明,于6月29日前发送至admission@bit.edu.cn。我校审核同意后可不参加体测。
5.参加我校强基计划考核,并被确定录取的考生,不可放弃强基计划录取资格,不再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后续高考志愿的录取。
请考生密切关注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及我校本科招生网的相关通知。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金榜题名!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3年6月26日
年份 | 省市 | 专业 | 科类 | 计划数 | 选考科目 |
---|---|---|---|---|---|
2023 | 北京 | 未来精工技术 | 综合改革 | 6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徐特立英才班 | 综合改革 | 10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徐特立英才班之计算机 | 综合改革 | 10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宇航与机电类 | 综合改革 | 25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菁英班 | 综合改革 | 24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信息科学技术 | 综合改革 | 34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电子信息实验班 | 综合改革 | 34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理学与材料菁英班 | 综合改革 | 20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综合改革 | 4 | 不限选考 |
2023 | 北京 | 工业设计 | 综合改革 | 2 | 不限选考 |
2023 | 北京 | 社会科学试验班 | 综合改革 | 2 | 不限选考 |
2023 | 北京 | 徐特立英才班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综合改革 | 8 | 不限选考 |
2023 | 北京 | 设计学类 | 综合改革 | 14 | 不限选考 |
2023 | 北京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改革 | 48 | 不限选考 |
2023 | 北京 | 航空航天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改革 | 4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改革 | 4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改革 | 4 | 选考物理 |
2023 | 北京 | 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改革 | 4 | 选考物理 |
年份 | 省市 | 科类 | 最低分 |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659 |
年份 | 省市 | 科类 | 专业 | 最低分 |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未来精工技术 | 670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徐特立英才班之计算机 | 665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徐特立英才班 | 665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宇航与机电类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精英班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信息科学技术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电子信息实验班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理学与材料菁英班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航空航天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45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650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不限选考科目) | 627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42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44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经济管理试验班(不限选考科目) | 657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徐特立英才班之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不限选考科目) | 658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工业设计(不限选考科目) | 658 |
年份 | 省市 | 科类 | 最低分 |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659 |
年份 | 省市 | 科类 | 专业 | 最低分 |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未来精工技术 | 670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徐特立英才班之计算机 | 665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徐特立英才班 | 665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宇航与机电类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精英班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信息科学技术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电子信息实验班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理学与材料菁英班 | 659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航空航天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45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650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不限选考科目) | 627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42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44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经济管理试验班(不限选考科目) | 657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徐特立英才班之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不限选考科目) | 658 |
2022 | 北京 | 综合改革 | 工业设计(不限选考科目) | 658 |
招生专业 | 科类 |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3+3模式) |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3+1+2模式)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工类 | 首选科目物理 | 首选科目物理,无再选科目要求 |
应用物理学 | |||
工程力学 | |||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 | |||
化学 | 首选科目物理,再选科目化学 |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关于做好2023年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23〕4号)的有关规定,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平衡发展,使更多来自农村和脱贫地区的优秀学子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继续实施高校专项计划,即“筑梦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筑梦计划”招生计划不低于学校年度本科招生总规模的2%,并将根据生源情况适当调整。2023年“筑梦计划”招生专业见附件。在高考改革省份的“筑梦计划”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与该省份普通批次相关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相同,考生选考科目须符合报考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
学校“筑梦计划”主要招收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高中理科(选考物理)毕业生。具体实施区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申请报考考生需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1.符合2023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考生户籍、学籍资格审核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
考生户籍、学籍资格审核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组织,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考生资格审核基础上,学校将根据招生简章要求,对考生报名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考生名单将于2023年5月底前通过学校本科招生网和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予以公示。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3年4月8日
附件:
2023年“筑梦计划”招生专业目录
招生专业(类) | 科类 |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3+3模式) |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 |
宇航与机电类 | 理工类 | 首选科目物理 | 首选科目物理,无再选科目要求 |
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菁英班 | 理工类 | ||
信息科学技术 | 理工类 | ||
电子信息实验班 | 理工类 | ||
理学与材料菁英班 | 理工类 | 首选科目物理,再选科目化学 | |
经济管理试验班 | 理工类 | 不限选考 | 首选科目物理,无再选科目要求 |
工业设计 | 理工类 |
备注:具体分省招生专业以生源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为准。备注:b